欢迎访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网站!
科研动态

精神分裂症从预警到治疗的全程研究方向

发表时间:2020-05-11

    已有的工作基础:

    1.早早期精神分裂症研究

    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愈率平均只有为35.6%,精神分裂症的早早期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已开展精神分裂症的全程干预研究,从超高危人群的“早早期”的研究(包括人口学特征、个性发育、社会适应、家族史、前驱期症状、认知损害与脑影像学的研究)。fMRI研究发现,早早期精神分裂症在前后扣带回、额上回、额中回较健康人群更强地激活(图1),提示早早期精神分裂症可能存在脑发育异常。

1.jpg

图1:早早期精神分裂症与对照组相比在前后扣带回、额上回、额中回激活

     在此基础上拟进一步研究:

    (1)早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和脑功能研究;

    (2)早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征性认知功能损害;

    (3)从神经影像、神经认知、人格特征、临床特征,建立早早期精神分裂症患的预警系统。

     2.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及优化治疗研究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家庭环境量表各因子中,其亲密感、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较常模低,独立性较常模高,表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亲密度比正常人低,家庭成员之间不能正常表达情感,缺乏自信,也较少参加文化和娱乐活动。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家庭成员更容易出现愤怒和攻击的情绪表达。

     在国内率先建立了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治疗模式,探索了有效的治疗参数。

     对精神分裂症的免疫系统进行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存在免疫系统异常。

     采用神经心理学研究手段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表现执行功能损害,注意力障碍,反应能力下降,工作记忆损害。

表1   精分组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细胞因子的比较

2.jpg

   拟进一步开展:

   (1)探讨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认知功能和神经免疫相关性。

   (2)探讨精神分裂症生物内表型标志(神经影像、神经免疫、神经认知)。

   (3)建立精神分裂症全程治疗优化技术进行技术推广和辐射。

   3.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研究

    前期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研究发现,群养DISC1小鼠出现空间记忆受损,母婴分离组DISC1小鼠在活动性、空间记忆及抑郁样反应均存在异常,提示遗传和环境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均起到作用。

    拟进一步开展:

   (1)探讨遗传和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研究DISC1小鼠额叶小清蛋白阳性间质神经元的数目,以及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数目。

   (3)探索DISC1小鼠Wnt和DISC1-PDE4-cAMP的信号通路。 




Copyright @ 2020-2025 www.zyjs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城站路58号3号楼4楼 总访问量: 193900 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