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网站!
新闻资讯

16岁少女留下遗书:对不起爸妈,你们再生一个吧……4个孩子里,就有一人中招!

发表时间:2021-10-06


16岁少女留下遗书:对不起爸妈,你们再生一个吧……4个孩子里,就有一人中招!
原创 关爱青少年 浙大一院 今天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少年不识愁滋味”

……

诗句中描绘的少年

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然而

不知从何时起

少年却也识得了愁滋味
图片.png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门诊

几乎三分之二的就诊者是青少年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今年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

要求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

浙大一院将于10月9日在庆春、总部一期、之江

进行形式多样的义诊活动

让我们一起守护孩子们的心灵~


16岁少女

留下一封遗书


“你到底怎么了,妈妈已经为你做了这么多,我是哪里对不起你了?”在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病房里,一位妈妈激动地对女儿说。


坐在病床上的女孩小可(化名)却完全不看妈妈,眼神空洞地看着身侧的墙壁,一脸漠然。


“噗通”一声,情绪激动的妈妈面朝着小可跪了下来,泪流满面:“你还要妈妈怎么样,妈妈到底还能为你做点什么,求求你不要再这样了!”


小可是杭州人,今年16岁,一向成绩还不错的她中考发挥失误,父母花费高昂学费把她送入了一所私立高中,但暑假里,小可却反复强调:“我不想读书了。”
图片.png
“你一天到晚在想什么,爸爸妈妈全都为了你,你就好好学习就可以了,这点你都做不好,你将来还能干吗?”小可的父母对她进行了轮番轰炸。情急之下,脾气急躁的爸爸还打了小可几个巴掌。

这一次,小可用了最极端的方式反抗:割腕自杀。并留下了一封遗书:对不起,爸爸妈妈,我太没用了,让你们失望了,现在放开二胎三胎了,你们再生一个吧,就当我从来没出生过……

被及时送到医院抢救的小可,脱离了生命危险,却持续沉默,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在了解情况后,医生建议小可父母带她去精神卫生科就诊,于是他们来到了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胡少华教授的专家门诊。
图片.png
原来,小可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高层,妈妈是大学老师,他们对自己要求很高,也同样高标准严格要求小可。从幼儿园起,就给她安排了满满的培训班,只要小可考得好,可以满足她任何愿望,如果考得不好,言语讽刺辱骂、上手打、停掉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到了初二,随着课业压力不断增加,又在校园里遇到一些不佳的人际关系,小可成绩有所下滑,她苦恼地想和父母倾诉,但父母仅仅听了几句,就会不耐烦地打断她,要她一门心思好好学习,并且给她安排了更多的培训课。

渐渐地,小可觉得自己“病了”。“我也说不出,没发烧,没受伤,就是觉得很累很累,晚上睡不着,白天没力气学习,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一到考试就头脑一片空白。”

耐心听完小可的倾诉,并对她进行一系列评估后,胡少华教授发现小可已属于重度抑郁状态,需要立即住院,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之外,还加上了家庭治疗。


“像小可这样的孩子,虽然患病的直接原因是学习压力大,但深挖下去,根源是不良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精神卫生科胡婵婵心理治疗师说。

在治疗初期,小可父母仍无法接受孩子已经患上抑郁症的事实,甚至用下跪等极端方式“逼迫”孩子回应。

在多次反复沟通交流后,小可父母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改变了态度。经过2周的住院治疗,小可的病情平稳,出院后继续定期到医院进行心理治疗,同时医师根据她的情况对药物进行调整。

考虑到小可的实际情况,父母为她办理了休学。“妈妈是想让你优秀,但妈妈更要你安全地活着啊!”听到这句话的小可,也终于主动靠在妈妈的怀里,泪如雨下。

这些病了的孩子,几乎都面对过这些

“这些年,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确实出现持续高发的特点,这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将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群、高压职业列为重点关注人群,提到高中生、大学生体检要筛查抑郁症。”胡少华教授说。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一到周末、寒暑假,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的门诊、病房里几乎全是青少年患者,2020年,就有约3.5万人次青少年患者因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前来就诊。

这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绝大部分与家庭关系、课业压力、同伴人际关系等相关,其中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影响尤为突出。
图片.png
“几乎可以说,每一个病了的孩子后面,都有一个病了的家庭。”胡少华教授说。

 

胡婵婵心理治疗师告诉我们,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有这些共性:

1、言语“一招致命”。他们习惯用非常绝对的、否定一切的语言来侮辱讽刺孩子,如“你怎么这么没用”“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你就是个废物!”……

2、经常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孩子进行对比,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讽刺自己的孩子,而对自己孩子的特长或优点则嗤之以鼻。

3、从来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不会换位思考,面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或建议,从不听取,简单粗暴,只让孩子做自己认为他应该做的事情。

4、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永远是“高压”态度,严格控制孩子的课余时间,孩子几乎没有自由的时间。

5、把个人人生价值绑架孩子,给孩子不科学和不恰当的人生目标;用不合理的认知标准来评价孩子,如有家长从小用“道德”标准来标签化孩子的行为习惯,一旦孩子有行为缺点,就认为是“道德低下”,造成孩子自幼行为过度约束和自卑个性。
图片.png
很多人会问,现在这么多孩子有心理问题,是因为现在的孩子特别脆弱吗?是因为他们没吃过苦,所以特别“矫情”吗?

胡少华教授对这个说法表示不完全赞同。

● 一方面,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现代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基本能得到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必然会在精神层面有更多的需求,这在成年人是如此,在青少年中同样如此,而父母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认为给孩子提供富足的物质条件就够了,忽略了孩子对爱、尊重、认可等精神上的需求。


●另一方面,大量给孩子安排课程培训,不断挤压孩子的自由时间,严重加重了孩子的“被剥夺感”,孩子在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之时,需要有排解压力的途径,他们还有休闲娱乐的需求、社交的需求、运动的需求,而这些自由的时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少,特别是升入高年级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

“前阵子不是讨论什么996,现在的青少年几乎是007在学习,没有任何休闲娱乐时间,成年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生理、精神都还未发育成熟的孩子们。”胡少华教授表示,刚刚开始实行的“双减”政策,正是要把孩子们的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能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图片.png
“与其说是这代孩子脆弱,不如说是在现代社会,每个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应该学习如何正确面对压力。”胡少华教授说,还应该特别注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不容易被发现,他们很少暴露自己的情绪体验,更多以行为方式来表达,如发脾气、易激惹、厌学逃学、沉溺网游等;特别是很多父母,无法接受孩子有“精神疾病”,不愿意及时就医,这会造成病情延误,后果更加严重。

改变,就从今天开始。我到底该怎么管孩子?现代父母,可能都会发出这一声灵魂拷问。
图片.png
“大家对教育方式茫然无措,也不全然是坏事,至少说明大家都在关注这个问题,而且开始反思从前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胡少华教授说,这些年,经常有学校邀请他去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
图片.png
作为父母,要学会将孩子看成和自己平等的个体,多沟通、交流,多倾听、理解,而非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对于孩子自信、自尊的培养十分重要。

家长的引导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家长如果无法理智、客观地引导,会很容易和孩子产生矛盾。 因材施教,在和孩子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温和引导,才是真正有效的引导。
图片.png
比如现在很多孩子喜欢玩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家长们其实不需要时刻提防着孩子手机成瘾,在这个网络化程度极高的年代,手机更像大家的日常用品,而很多孩子使用手机也是出于排解情绪苦恼的目的,真正的手机成瘾其实少之又少的。家长们需要真正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图片.png
再比如现在特别流行的“挫折教育”,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就是没受过什么挫折、没吃过什么苦,所以才心理承受能力这么差,所以要特意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让他们吃吃苦。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给孩子们人为制造困难,而是教会他理智客观地面对挫折,以及习得如何克服困难,从挫折里重新站起来的能力。”胡少华教授说,“这完全可以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就进行,比如当孩子做不到什么事情时,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平静下来,引导他思考有什么可以解决的办法,在保证他安全的情况下鼓励他进行各种探索,如果成功了,就及时地肯定他,如果一直不能成功,也要告诉他,你可以像我们求助,我们也会帮助你,但更希望你能自己解决,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图片.png
胡少华教授告诉我们,根据研究,在童年、青少年时期得到父母足够爱和关心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当然,这种陪伴和关心,并不是溺爱,不是包办一切。”胡少华教授说,“另外,父母还应该更注意的一点是,过好自己的人生,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比任何生命教育和幸福课堂都重要。”


图片.png

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浙大一院将举行形式丰富的义诊活动:

 

专家义诊

10月9日上午,每位精神卫生科专家10个免费专家号。



庆春院区:胡少华主任医师、黄满丽主任医师、陆邵佳副主任医师;

之江院区:周韦华副主任医师、段金凤副主任医师;

总部一期:魏宁副主任医师;

另:10月9日,付广慧博士开设儿童青少年义诊,上午不限号(总部一期)


抢号方式:浙大一院微信公众号、支付宝生活号。


咨询义诊

之江院区:胡婵婵,王中,周笑一,三位心理治疗师开设咨询义诊,每位专家4个号,每位患者可咨询30分钟。


抢号方式:10月6日至7日,上午8:00至12:00,下午1:30至5:00,拨打0571-87235948抢号,抢完即止。


新型神经调控技术(rTMS)免费干预

5个新型神经调控技术(rTMS)治疗名额,针对抑郁症、失眠等,一个疗程3次免费干预。


预约方式:10月9日当天早上8:00起电话预约,联系电话:0571-87232984;18072912178。抢完即止。

Copyright @ 2020-2025 www.zyjs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城站路58号3号楼4楼 总访问量: 164206 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