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5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家军,省委副书记、省长郑栅洁等领导出席会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全省医疗领域继续全面发力,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持续领跑全省,展现了强劲的科技创新实力。其中,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本奖项完成人:胡少华,魏宁,胡健波,陆邵佳,来建波,刘忠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周和统,吕海龙,王丹丹。
“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是对全省科技创新重大标志性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是我省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落实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的重要举措,具有鲜明的科技创新“风向标”、“指挥棒”作用。
2019年12月以来,我国及境外多个国家相继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并迅速演变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疫情的冲击,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经受了极大的考验,医护人员、患者及普通群众饱受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和挑战,其中有相当部分人群出现了心理应激和精神症状。医护人员和确诊患者是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暴露人群,也是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
在疫情期间,针对重点人群的心理干预工作是政府、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体系积极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重要组成。在新冠疫情下出现的严格防控措施、医疗物资缺乏、疾病的复杂和诊治的局限性,对维护暴露人群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创建针对新冠肺炎暴露人群的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体系,不仅对此次疫情下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保障工作至关重要,也为今后国家公共卫生危机下的心理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团队是浙江省省级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诊疗团队的组成成员。本团队基于临床一线工作实践经验,针对疫情期间新冠病毒暴露人群的心理问题,在国内率先研究并建立了精准的心理干预体系。
发现了暴露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创建了精准的评估方法:
项目组采用线上心理评估手段,调查全国多省各级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国际上最早报道了相关高危人群,为疫情下医护心理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通过对疑似病例的研究调查,掌握患者疾病早期心理因素变化特点,为早期心理指导、干预提供依据。
2020年3月23日在线发表于JAMANetwork Open期刊的《Factors Associated WithMental Health Outcom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Exposed to Coronavirus Disease2019》,在国际上最先报道了新冠疫情影响下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系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胡少华教授团队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刘忠纯教授合作完成,本项目调查覆盖全国多省1257名医护人员,尤其是湖北武汉地区医务人员。
2020年4月22日,Science期刊对胡少华教授进行了视频专访,对该研究进行重点关注,发表了《全球医护人员寻求抚平COVID-19所致的第二条曲线——精神悲痛》的专题报道。截至2020年9月27日,该研究被JAMA、BMJ、Lancet Pyschiatry等权威期刊多次引用,总被引用次数达到1600余次(web of science),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Almetric影响力指数目前已超过3700,是该杂志迄今为止引用最高的论文!
发现并明确了新冠病毒对神经系统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伴新发精神症状患者采用核酸、特异抗体检测最早证实新冠病毒可以通过中枢感染影响精神活动,为并发心理及精神症状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提供了科学依据;首次采用基于便携电子设备的认知功能评估工具,发现新冠患者康复期存在持续注意功能缺陷,为新冠病毒感染后的认知康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患者脑脊液检查新冠病毒RNA阴性,但脑脊液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IgG(+),这一病例提示新冠病毒可能通过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精神症状发生,在国际上最早发现新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证据,后续北京地坛医院(2020年3月4日)和日本(2020年3月9日)均有类似案例报道。但新冠病毒感染后患者出现躁狂样发作尚属首次报道。该报道已发表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杂志上。
创建并开展了针对不同类型患者的精准心理干预:
在国际上最早采用基于网络的整合心理干预模式改善隔离病房的新冠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并发现其疗效显著,且在隔离的条件下实施有额外优势,为更大规模的新冠肺炎患者精准心理干预提供了应用示范;此外,针对新冠肺炎合并分娩、双肺移植的特殊类型患者,也建立了相应的个体化的精准评估及干预措施。
创建了新冠病毒暴露人群精准心理干预体系:
项目组创建了适用于暴露人群心理状态的全面评估方法;确立了新冠病毒对患者心理状态、认知水平及社会功能的影响的评估工具;建立了对新冠肺炎患者从疑似诊断、确诊住院、直至出院后康复阶段的全病程和多维度的精准心理干预技术体系。
研究团队编写并于2020年2月24日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干预实战手册》;本手册系国际上最早系统性针对新冠疫情下不同人群心理干预的专业书籍,面向全球发售;从实战出发,创建了新冠病毒暴露人群的精准心理干预体系;联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等多家成果应用单位共同编写而成;编写专家均参与了新冠疫情的心理干预工作,参编内容体现实战性和可操作性。
2020年4-5月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负责人胡少华教授向欧洲7个国家近300余位精神心理学同行介绍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心理干预经验(中国经验)。另外,胡少华还通过网络对意大利国家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及英国MaudsleyHospital进行经验介绍。
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团队创新地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心理评估和基于iPAD的认知功能评估体系以及依托互联网的整合心理干预技术和辩证行为治疗技术,应用于新冠病毒暴露人群的精准心理干预。目前上述技术在国内多家医院已累及应用1500余人次。
本项目成果推广至全国多家新冠疫情定点医院及精神专科医院,并由各家单位在援助武汉期间进行了广泛应用。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8篇(其中SCI7篇),专著1部,主要研究成果被JAMA、BMJ、Lancet Pyschiatry等国际期刊引用1600余次。经专家鉴定,新冠病毒暴露人群精准心理干预体系创新性强,填补了当时国内外空白,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新冠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调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为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精准的心理支持与保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成立于1989年,学科拥有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共建单位、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分中心、浙江省精神障碍诊疗和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数理心理健康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研究平台,是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浙江省支撑学科、首批精神科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法医精神病鉴定室、浙江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博士学位点等所在单位。
学科团队实力雄厚,目前学科共有医技护44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6人,学科相关的双聘教授和博导数名。经过数十年发展,学科已成为精神医学领域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临床、教学、科研创新平台,是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在2018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榜单中,浙大一院精神病学科位居专科排行榜第9位。在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我学科专科声誉进入全国提名,位居第14名,连续6年在华东地区综合医院精神科排名第一、浙江省所有精神科医疗机构排名第一。
学科临床平台功能设置完善。学科目前已设置专家门诊、普通门诊、联络会诊机制,同时也设置了相应的亚专业门诊。科室在庆春院区、城站院区、之江院区、总部一期四个院区分别设立了各具特色的临床诊疗研究中心并设有专家门诊、普通门诊和睡眠障碍专科门诊。2020年,精神卫生科内科总体指标完成率为114.76%,其中有效出院人次为109.91%,当日出院率为153.51%,平均住院日为122.90%。
学科开展适宜技术推广及科研成果转化的临床研究。科室依托精神障碍诊疗和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优势项目,在省内率先开展并发展神经调控技术,如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新型物理治疗技术以及多导睡眠脑电检测、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诊治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双相障碍肠道微生态研究,开发临床辅助诊断的试剂盒、开展肠道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近5年发表论文91篇,其中10分以上9篇,5分以上13篇,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Lancet Psychiatry、Advanced science、Science Advance、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Medicine等国际顶尖期刊上。近5年获得课题4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20项,总经费达1000万。2021年,“新冠病毒暴露人群精准心理干预体系的创建和应用”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6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以及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二等奖各一项。